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西柏坡基地 >> 红色传承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变迁
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01 17:56:39     浏览次数:0

微信图片_20220601175151.jpg

1948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来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西柏坡。在这里,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这里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是“进京赶考”的出发地,在我党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是重要的革命遗存,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它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变迁之路。

革命遗址原貌

当年的西柏坡,隶属建屏县(1958年9月建屏、平山合并为平山县),背靠青山,南邻滹沱河,滩涂肥沃,稻麦两熟,是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20220601175357365.jpg

◆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原貌。

全村85户人家,一条南北走向的恶石沟把整个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沟东侧占地60余亩,居住着13户村民,还有几个打麦场和一些空闲地,中央机关驻地就选址在这里。当地老百姓觉悟很高,有6户村民主动迁出,把房院让给中央机关,中央在此又新建了一些房子。不论公房还是民房,除朱德的三眼石窑洞外都是依地形而建的土坯房。中共中央驻地大体由“一个大院”和“四个小院”组成。

中共中央驻地中间偏东位置有个老鼠岭,岭南面自东而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的住所,毛泽东与刘少奇住所之间是军委作战室。此外,还有杨尚昆与廖承志住室、机要室、工作人员住室、中央机关小学、收发室等。这一片建筑比较集中,房院前原为村民的打麦场,中央机关移驻后成了露天舞场和电影放映场地。稍西一点儿居住着几户村民,民房之间是中央的中灶食堂,也就是九月会议会址。稍北是闫根绪家,他家房顶建有天窗,是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的联合小灶。这一大片房子较多,东南北三面有围墙,北边两个小门,南边一个大门,西边无围墙,总体呈长方形。为了确保中央领导的安全,老鼠岭上设有一报警钟和值班室,山岭下挖凿了一条232米长的防空洞,南边三个口,北边一个口,分别连接着五大书记住所和中央机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大院”。

这个大院往西,穿过几户民居,有一处不规则的小院,东西北三面有房,南面是围墙,大门开在西北角。西房五间跨度,有2个小天窗、10个大窗户,南北都有门,这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一个大灶食堂,平时机关工作人员在这里就餐。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北门改为主席台,与会人员走南门。这是第一个小院。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侧,是工作人员伙房院,东房10间是厨房,房顶有天窗,房后有烟囱。南北房各3间,是炊管人员住室。院子较大,是露天饭场,院中有一眼水井,西临恶石沟,没有围墙。这是第二个小院。

微信图片_20220601175159.jpg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向北,沿恶石沟缓坡而上约100多米处有个小院,是中央政策研究室和招待所,后排12间,大部为单间,跨度较小,是工作人员住室。前排3间房,跨度大,房间也大。中间的大厅是跳舞厅和会议室。西边的一个大房间是接见苏共特使米高扬和傅作义将军以及李宗仁派出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的地方。该院四周有围墙,朝南是砖门楼。这是第三个小院。

由此往东,是朱德工作和居住的3间仿窑洞房屋及工作人员居住的4间西配房,没有东房和南房。那么,为什么这里出现了仿窑洞式的建筑呢?原来是1947年中央工委先期来到西柏坡后,专门请从陕北一起来的工匠建造了这所窑洞式的房子,准备给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后居住。毛主席来到西柏坡后,说什么也不肯住,让给了比自己年长的朱德总司令居住。这是第四个小院。

此外,在恶石沟西侧有一片小树林和两个打麦场,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往西约60米处,全国土地会议就在这里开了近两个月。后岭上开挖了12个土窑洞,住着部分工作人员,还有警卫连食堂、马棚、猪羊屠宰场、豆腐作坊等。

后续使用拆迁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中直机关留守人员将中央领导及各机关留下来的房舍、办公用品和日用品交接给建屏县政府。建屏县政府对办公用品和日用品进行了妥善保管,而对几百间房舍则有选择地进行了使用,在这里办起了建屏县师范学校。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几处领袖小院未占用外,大部分房间都做了教室。朱德总司令的三眼石窑洞和工作人员住的小房间都成了老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招待所的小灶成为老师的小伙房,大伙房成为学生伙房,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仍是小礼堂,篮球场成了小操场,中央大院的露天舞厅成了大操场。1953年12月,建屏县师范学校迁走后,西柏坡完小和乡政府又迁入这里,直到1959年岗南水库拦洪蓄水时才迁走。

微信图片_20220601175202.jpg

◆1955年设立的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筹备处。

1950年,为了保护革命遗址和文物,在中央老区访问团的指示下,建屏县委、县政府对革命文物进行了初步征集。1955年1月,河北省博物馆派专人来西柏坡,对遗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整理,并联合建屏县政府成立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筹备处”,筹备处仅有两人,一位是知识分子出身的蒋又朋,一位是梁德胜,蒋又朋任馆长。 

当时,中共中央旧址尚未对外开放,所有院落门上都没有牌子,更没有解说词。偶尔有人来参观,蒋又朋就简单介绍一下。1957年中国科学院的下放干部是第一批客人,蒋又朋忙不过来,就请来西柏坡完小的老师帮忙。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蒋又朋请洪子店小学教师王福三为各院落科室写了两个型号的木牌,牌子均为横书、白底、红字。小牌子长30厘米、宽10厘米,写着“毛主席办公处”“朱德办公处”“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大牌子长70厘米、宽50厘米,上面除写着名称外,还有简要说明。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防空洞北口槐树上、西柏坡村东公路边等处都挂着大牌子,现在许多老照片上这些牌子仍清晰可辨。这些牌子在当时无讲解员的情况下,起了不小的作用。

西柏坡村前流淌的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过去河水流量很大,到了雨季经常发生水患,素有“十年九灾”之称,中下游广大地区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水利部门勘察技术人员走进太行山,经过几年的勘探考察,提出了修建水库的《规划要点》。1956年8月,滹沱河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根据新的水文资料,有关部门对《规划要点》又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上报国家水电部。1958年4月,北京勘测设计院根据水电部、国家建委审查意见作出了《岗南水库工程补充初步设计》。1958年6月16日水电部批复,基本同意《岗南水库补充初步设计》,并同意岗南水库正式开工。

在西柏坡附近修建一座大型水库,还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当时设计者们拿出两套方案:一个是在平山县的西岗南村筑坝建库,这样库容大,蓄水多,但会把西柏坡以及周围50多个山村淹没,中共中央旧址也将沉没水底;另一个是在平山县的南庄村筑坝建库,这样虽然能使西柏坡村不被水淹,中共中央旧址也会被保住,但库容小,蓄水少,达不到根治水患的目的。事关重大,请示中央。1958年5月,当请示呈报给毛主席时,主席深情地说:“人民大众乐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我毛泽东有什么权力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呢?根治水患,造福后代,其乐无穷么!”就这样,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岗南水库工程于1958年6月下旬开始动工,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余万建设大军汇聚于此,工地一夜间沸腾起来。1959年开始拦洪蓄水,到1966年5月建库工程基本完成。

西柏坡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拆迁中共中央旧址时,就考虑过今后要将旧址复原起来。1959年岗南水库蓄水前,河北省古代建筑修整所对中共中央旧址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制图、拍照,对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编号登记。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筹备处在柏坡岭上临时修建了三栋大库房,将拆除的旧木料及中央领导和各机关工作生活用品严密收藏起来,整齐地码放在仓库里,用苫布盖好,以备日后复原建设时使用。

复原旧址大院

“文革”期间,红卫兵大串联,有不少年轻人打着红旗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长征”,从韶山、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一路走过来,但是到了西柏坡,看到当时的情况都很失望。除了满山的松柏树和用苫布盖着的旧木料外,看不到一点儿当年的痕迹。红卫兵串联到北京后,还向中央反映了此事。这以后,毛主席在西柏坡住过的消息越传越广,来西柏坡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翻山越岭,乘船渡河,好不容易来到这里,什么也看不到,饭也没处吃,住也没处住。当时,社会各界纷纷找到当地政府,要求复原中共中央旧址。

微信图片_20220601175208.jpg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复原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河北省革委会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复原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请示。1966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西柏坡纪念馆的批复》[(66)国秘字284号]。批复指出:“中央决定,接受广大革命群众和红卫兵的要求,在毛主席和党中央住过的西柏坡附近,建立西柏坡纪念馆。望根据艰苦朴素的精神,提出方案报中央审查后兴建。”并将此事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河北省革委会还接到从北京转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李富春副总理关于重建西柏坡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建议,并且附上周恩来总理同意的批示,以及总理捎来的三张当年西柏坡旧址的照片。这三张老照片,虽然背景模糊,但对复原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址的任务落到了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子兴头上,他带领工作人员驻进西柏坡,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转遍了附近的山山垴垴,最后,复建选址在原址西北约500米且高出原址57米的一个小山坳里。但是,随着“文革”的蔓延,复原建设又被一度搁置。

到了1970年复原工作出现转机,河北省革委会于7月1日作出决定,成立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建设指挥部”,对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当时,省委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石家庄地委也成立了领导施工的指挥小组。指挥部下设绿化组、复原组、建设组,按照“恢复原样、有选择地复建”原则进行。

1970年12月,由国家投资开始复原建设,在考虑到建筑的整体布局、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决定在1966年选定的场地基础上,劈山开岭进行复原。平山县革委会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实施,县直有车单位轮流义务劳动,削平了一个山头、填平了两个沟壑,仿照原址地貌开挖出了16440平方米的平地。当时,柏坡公路缑家庄至西柏坡一段道路不通,所有运料的车辆都得通过马蹄山或古月镇绕道而行。两条公路上,每天车水马龙,运料的汽车络绎不绝,建筑材料从柏坡岭一直堆放到了三里外的梁家沟。房屋复原,要按照外部原样进行1:1复建。当时用的建筑材料,一部分是1959年拆迁时整理保留下来的大框架材料,另一部分是后期加工做旧的。比如窗户材料的做旧,为了逼真,工匠们精益求精,先在木料上抹一层臭油,再用火烤,将木料烤成黑黄色。别看这一烤,是需要功夫的,火小了成色不够,火大了不但成色不够,木料还会变形。

微信图片_20220601175211.jpg

◆拆迁前的西柏坡周恩来旧居。

到1971年5月,复原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旧居以及七届二中全会、九月会议会址、军委作战室旧址,还有一些辅助设施,如招待所、扬水站、厕所等,并开始接待观众。据西柏坡纪念馆原副馆长贺文迅回忆,当时只有两名讲解员,一位叫朱志明,另一位叫田东风,她们的讲解任务很重。1972年秋天,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到西柏坡,他画了一幅油画《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基本反映了当时复原的面貌。

1978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又陆续复原了军委作战室东西厢房、中央机要室、收发保卫室、防空洞等。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也是复原中共中央旧址的一部分,树木的品种、位置、大小都要按图纸和照片复原。西柏坡纪念馆原副馆长贺文迅参加了绿化组的工作。提及此事,他记忆犹新。树木复原难度很大,当年什么位置是什么树,现在也要是什么树,多高、多大、多粗都有严格要求,都要尽可能地还原。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的那棵小叶杨,贺文迅跑了方圆几十里才找到一棵相似的树,找几位老乡帮忙扛了回来。后来,又经过反复比对、不断整修、环境改造、文物征集陈列,基本恢复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历史风貌。但这只是当年中共中央旧址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相对浓缩的红色景点。

微信图片_20220601175215.jpg

◆拆迁前的西柏坡朱德旧居。

1980年2月,刘少奇冤案得到平反,他在西柏坡的旧居才得以复原,并于当年7月1日对外开放。1982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1日,复原了毛泽东、周恩来接见苏共特使米高扬、北平起义将领傅作义及国民党谈判代表的旧址。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代表和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等12处。

正式对外开放

1971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复原对外试开放以后,前来接受教育的观众越来越多,西柏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展示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生活和发生在西柏坡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始了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的建设。

微信图片_20220601175218.jpg

◆1978年5月26日西柏坡纪念馆开馆。

1976年10月,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破土动工,河北省革委会成立了专门机构。土建工程由河北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总设计师是我国著名设计师邬天柱先生。河北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学韶山、献忠心”,所以建筑形式基本上采用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图纸,即庭院回廊式,透天井、依山势而建,两进院,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省革委会组织全省优秀的党史、文博专家组成团队进行内容、形式设计。其中,展览的形式分“设计、绘画、雕塑”三个组30多人次参加。展览分11个展室:一展室“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主要活动”;二展室“党中央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三四五展室“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六展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七展室“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八展室“参加七届二中全会部分人员”,以及正厅、序幕厅和尾厅(录像厅)。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紧张施工,陈列展览馆建成并完成布展。门额上悬挂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题写的馆名“西柏坡革命纪念馆”。1984年8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重新题写馆名“西柏坡纪念馆”,并沿用至今。

陈列展览馆全部竣工,迎来了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30周年纪念日。1978年5月26日,河北省委、省革委会在西柏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开馆典礼。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西柏坡已发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党性教育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次次红色教育,留在人们心中,历久弥新,永远鲜活。“两个务必”“赶考永远在路上”,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永远记在我们心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更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党史博采公众号”新华网

返回列表页
王老师
135826127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