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13582612718
王老师 13731188192
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初心不改勇担当,与时俱进启新篇
发布时间:2025-05-13西柏坡,这片烙印着中国共产党“赶考”初心的热土,既是解放战争决胜的战略枢纽,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政治品格的红色熔炉。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复杂形势,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历史映照现实,用“两个务必”精神赋能党员干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西柏坡精神的时代穿透力深刻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彼时,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带着对“糖衣炮弹”的警惕和对“建设新世界”的豪情。如今,这份清醒与担当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实践中愈发鲜活。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发黄的《三大战役兵力部署图》揭示着“集中优势力量破困局”的战略思维,为应对当前国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提供历史镜鉴。九月会议会址中陈列的1948年《关于请示报告制度的决定》原件(现存西柏坡纪念馆)警示学员:越是形势复杂,越需严明纪律规矩,这与中央当前强调的“政治三力”高度契合。某省直机关党委书记在培训笔记中写道:“看着周恩来用过的搪瓷缸、任弼时缝补的旧毛衣,才懂得‘不骄不躁’不是口号,而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激荡,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革命重塑竞争格局。西柏坡时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的案例教学让学员深刻领悟——正如当年党中央以“农村包围城市”破解装备劣势,今日中国也需以制度创新突破“卡脖子”困境。与此同时,国内发展面临经济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攻坚任务。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创设的“西柏坡振兴工作坊”,组织学员研读《中国土地法大纲》,对比当今土地制度改革;重走“支前模范村”北庄村,从“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民本情怀中,提炼“民生就是最大政治”的治理逻辑。
为锻造党员干部的斗争本领,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构建了政治铸魂、能力淬炼、作风养成的三维赋能体系。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召开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学员们对照“六条规定”检视“四风”问题,从历史镜鉴中筑牢思想防线。通过“48小时应急推演”,模拟中美博弈、自然灾害等场景,运用西柏坡时期“战略预判+群众动员”方法论制定预案,提升应变能力。在“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中,党员干部与村民共修水利、共话振兴,在汗水中筑牢“人民至上”理念。某沿海开放城市参训干部将“两个务必”融入营商环境改革,建立“企业需求3小时响应”机制,清理隐性审批27项,吸引外资逆势增长15%。正如教育基地展示的1948年新华社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所言:“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西柏坡纪念馆内,那台曾发出408封战役电报的老式电台依然静默,却仿佛仍在传递着“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时代强音。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持续以沉浸式教学唤醒初心使命。当学员们在滹沱河畔重温入党誓词时,河岸两侧的智慧农业产业园与生态湿地,正诉说着红色基因与新时代发展的交响。从“甲等座位让给前线代表”的民主作风,到“把纪律挺在科技创新前沿”的现代治理,西柏坡精神始终是破浪前行的航标。正如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新时代党员干部唯有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自觉,方能在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