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13582612718

王老师 13731188192

培训咨询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电话:0311-80761606

13582612718 王老师

13731188192 王老师

QQ:84136144(王老师)

邮箱:84136144@qq.com

培训基地:石家庄市平山县革命圣地西柏坡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习园地

一封未寄出的家书:西柏坡时期"革命亲情观"的沉浸式教学

发布时间:2025-06-23

1743495338138172.jpg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朱德办公室里,一盏煤油灯静静地摆在书桌上,旁边是摊开的军事地图和一封未写完的家书。1948年的寒冬,朱德总司令在指挥三大战役的间隙,提笔给远在苏联留学的女儿朱敏写信。信中的字句朴实却有力:"你们必须节省,不要乱花钱,要自谋生活,不要依赖家里。"这封因战事紧张而未能寄出的家书,如今成为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最珍贵的教学实物之一,向人们诉说着革命年代特有的亲情观。

走进西柏坡的"革命家风"展厅,参观者会被一个特别的场景所震撼。展柜里并列陈列着朱德家书的原件和当代领导干部的"廉政家书",跨越七十余年的两代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在此交汇。培训讲师常常在这里停下脚步,向学员们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朱德当年写信时使用的是一支钢笔,而这支笔是他用缴获的敌军物资换来的。这个细节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前辈即使在最私密的亲情表达中,也始终恪守着廉洁自律的准则。

在沉浸式教学环节,学员们要完成一项特殊任务:用毛笔在仿制的1948年信笺上抄写朱德家书。当笔尖触及粗糙的纸张,许多人不自觉地放慢速度,仿佛要通过这一笔一划触摸那段艰苦岁月。"当我写到'要自谋生活'这几个字时,手都在发抖,"一位学员分享感受时说,"这不仅是父亲对女儿的叮嘱,更是一位革命者对下一代的期望。"

红色教育的魅力在于让历史照进现实。培训基地创新设计了"家书对话"环节,要求学员对照朱德家书的精神,给自己家人写一封"新时代家书"。有位学员在信中这样写道:"爸爸可能给不了你优渥的物质条件,但一定会传承给你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教学方式,让革命传统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变成了触及灵魂的生命体验。

平山县的老乡们至今还记得,当年朱德考察土改时总爱和农民拉家常,常常说起子女教育问题。如今,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把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转化为实践课程,组织学员走访当地农家,听老人们讲述"老一辈的教子经"。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革命先辈的亲情观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一位老乡的话令人动容:"朱老总当年说,让孩子吃苦不是狠心,是让他们长骨头。"

夜幕降临时,培训基地会组织"灯下夜话"活动。在复原的朱德办公室里,学员们围坐在煤油灯旁,轮流朗读自己写的"新时代家书"。昏黄的灯光下,那些关于责任、关于奉献、关于传承的话语显得格外真挚。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让西柏坡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亲情观始终保持着不变的底色。那封未寄出的家书,就像一颗精神的种子,经过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精心培育,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当学员们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传承。正如一位学员所说:"在这里,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爱——爱子女,就要教会他们自立;爱家庭,就要树好家风;爱国家,就要甘于奉献。"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