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13582612718

王老师 13731188192

培训咨询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电话:0311-80761606

13582612718 王老师

13731188192 王老师

QQ:84136144(王老师)

邮箱:84136144@qq.com

培训基地:石家庄市平山县革命圣地西柏坡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习园地

西柏坡的"车轮经济学":革命年代的"公车"为何要兼运物资

发布时间:2025-06-28

西柏坡干部学院现场教学

1948年的西柏坡,中共中央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物资短缺问题。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48年9月《后勤工作简报》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困境:机关车辆每月汽油配额仅200加仑,按照当时的车辆油耗计算,仅够5辆吉普车行驶不足1000公里。这样的条件下,"车辆空驶就是犯罪"成为后勤部门严格执行的工作准则。

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的《1948年车辆使用登记表》记载了一个典型案例:9月15日,一辆美制威利斯吉普车早晨6点接送参会人员至中央机关驻地,中午12点运送药品至30公里外的野战医院,下午3点又装载300斤土豆返回驻地。这种"一车多用"的高效运输模式在当时是普遍现象,每辆车平均每天要完成3-4项不同性质的运输任务。

当时主管中央办公厅的杨尚昆同志在1948年10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派车接李同志,顺路将老乡的秋菜运回,既省汽油又解群众之急。"这份珍贵的手稿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字迹虽已泛黄,却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节约意识和为民情怀。

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体现了共产党人深刻的群众观念。1948年11月的《华北局工作报告》显示,该月机关车辆为群众运送农副产品占比高达63%。时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同志回忆:"毛主席常说,我们的车不是官轿,是服务群众的工具。车子空着出去,就一定要带着群众的困难回来。"

西柏坡纪念馆展出的1949年1月油料消耗统计表显示,通过严格执行"往返载货"制度,当月节约汽油35%,相当于多完成运输任务120余次。这种精打细算的做法,如今已成为西柏坡红色培训中艰苦奋斗教育的典型案例,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辛与智慧。

西柏坡干部学院的"红色金融"课程中,学员们通过分析当年的运输成本核算表、车辆调度记录等珍贵档案,深入理解"物尽其用"的革命智慧。这些泛黄的历史文件详细记录了每辆车的行驶里程、载货种类、油耗数据,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

这种"车轮经济学"的影响延续至今。当代红色教育强调,西柏坡时期的运输管理经验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实际困难,更培育了共产党人勤俭节约、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革命先辈们用智慧和担当创造了运输奇迹,为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启示。

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经常向参观者讲述这样一个细节:1948年冬天,一辆运送伤员的卡车在返程时,战士们主动把驾驶室让给老乡,自己站在车厢里。这种"宁可自己受冻,不让群众挨冻"的精神,正是西柏坡精神的生动写照。

如今,在西柏坡红色培训的实践教学中,学员们通过模拟当年的运输调度、成本核算等环节,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智慧与担当。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让红色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作者:李老师